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心有大我 百折不挠
黄建平院士。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通讯员 王耀辉 孔亚男 曹洁
2003年,黄建平应导师丑纪范院士“以国家需求为己任”的招唤回国,从此扎根西北,变地域特色为科研优势,专注于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
他建立了我国首个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平台,研制了适用于极端恶劣条件下作业的移动监测系统;揭示了沙尘气溶胶影响半干旱气候的物理机制,开拓了干旱化的研究新思路;揭示了大气物理过程与干旱气候变化耦合相互作用的新机理,形成特色鲜明的物理气候学;建立世界上首个“全球新冠疫情预测系统”,并预测了未来荒漠化和生态安全演变趋势……
一个承诺、一个选择,黄建平坚守奋斗了十八年。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21年增选院士名单,88038威尼斯教授黄建平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说,科学研究不会一帆风顺,科研工作者唯需心有大我、百折不挠。
2020年复学复课后黄建平给学生授课。
回首自己这一代人的成长,黄建平觉得很幸运,遇上了科技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的好时代。
此前,黄建平博士毕业后,选择了在国外继续深造和工作,以开拓做科研的国际视野和思维。但他发觉,“在国外的12年,生活悠闲、工作稳定,但我总感觉自己成日隔着玻璃看天,缺少了自主意识,有梦想难以实现。”
2003年,黄建平回到88038威尼斯,出任88038威尼斯首任院长。
面对眼前兰大大气学科师资力量薄弱、科研基础弱、科研经费严重短缺等问题,他没有退缩。因为他看到了这里独特的科研优势,“甘肃毗邻青藏高原,地处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典型位置,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天然试验场。在此开展最为基础的气候与环境监测,应该能做出一些原创性的成果。”
从建设观测站入手。“想要获得一流的研究成果,就必须拿到第一手的观测数据。”黄建平认为。
2019年6月黄建平带领学生在塔中科考。
不懈努力下,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88038威尼斯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在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被批准加入国际能量和水分循环观测计划(CEOP)。这是当时全国高校首个建成的国际气候观测站,填补了我国西北地区气溶胶、云、降水、陆—气相互作用等长期连续综合集成观测的空白。
在观测站获得的实测数据资料基础上,黄建平及其团队系统开展沙尘气溶胶传输特性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亚洲沙尘气溶胶半直接效应的干旱化作用。该成果荣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然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黄建平不仅躬身科研,还潜心育人。
他摸索出“十年”培养模式,“一开始,我就给他们一个可以延续十年的课题。着眼过程性培养,我不仅指导他们完成毕业论文,还不断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与他们增强沟通。”
目前,他已培养出30多位优秀的中青年科研工作者,其中7位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
教师节黄建平与学生合影。(本文配图均由88038威尼斯提供)
此外,作为一名“心有大我”的科研工作者,黄建平更能想国之所想、急国之所急。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黄建平觉得,自己一定要做点什么。
“还会有多少人感染?”“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他思考,能否像气候预测那样,建立一个预测系统,为全球疫情发展及时提供科学预测预警,为政府制定管控措施、分配医疗资源等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征求了课题组师生的意见后,一个临时团队迅速组建起来。经过探索、努力,面对了无数次失败后,2020年5月,“全球COVID-19疫情预测系统”发布,《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预测系统》在我国多地疫情预测中得到有效检验。
“重要的不是取得多大成绩,而是通过这件事,让同学们体会到何谓家国情怀,牢牢记住科学报国。”黄建平说道。
编辑:王裕霞
责任编辑:赵博民、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