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论导】黄建平:研究生教育指导中的一些感悟
【“导师论导”专栏开栏的话】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责任人。恢复学位制度4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离不开广大研究生导师的爱岗敬业和辛勤付出,离不开广大研究生导师的自我严格要求和对崇尚卓越精神的孜孜追求。
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指出要“提升导师队伍水平”,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导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新形势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卡脖子”技术难题突破和国家自主创新的迫切需求,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状,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和任务愈加艰巨,如何培养合格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前研究生导师共同面对的首要任务,如何更好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指导能力也是对研究生导师提出的共同要求。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促进指导经验交流分享,学校现推出“导师论导”网络专栏,聚焦研究生培养,刊登我校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和指导方面的优秀做法和经验,旨在凝聚广大导师的智慧,充分发挥优秀导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总结和积累学校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的办学经验,做好研究生教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研究生院、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为专栏的主责管理部门,负责稿件的收集、整理、审阅、编辑校对和网站维护。专栏稳步运行后将进一步优化栏目设置,更有针对性地推出专题栏目,营造全校导师“在导言导,在研说研”的良好互动交流氛围。专栏来稿形式为文字稿或讲授视频(或+PPT)。入选稿件作者授权学校发布,学校保护所有稿件的著作权,未经作者同意,任何个人、团体不得私自转载稿件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学校后期将专栏来稿汇编成册,作为我校研究生教育指导方面的宝贵材料留档。
希望本栏目的开设能给学校导师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衷心欢迎各位研究生导师分享您指导研究生的成功经验,让更科学、更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好做法惠及到更多的导师和学生。
联系邮箱:xwxk@lzu.edu.cn
研究生院 党委宣传部 党委教师工作部
2022年4月6日
研究生教育指导中的一些感悟
感谢学校给我这样的机会,向大家讲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话题。相比很多同年龄的老师,我执教的时间不算长,但很幸运我在求学生涯中遇到了丑纪范、王绍武等很多优秀的导师,他们既是学识渊博、具有开拓精神的学者,又是眼界开阔、具有战略思想的科学家,不仅是专业领域的大师,更是道德品行的典范,他们对我的教诲和培养使我终身受益。所以,本文中所涵盖的不仅是我的指导经验,更多的是作为曾经的研究生受到优秀导师指导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以此共勉。
“Hierophant”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导师、昭圣者、祭司等。昭圣者必须出身尤摩尔浦斯氏族(埃勒夫西斯的原始氏族之一),通常都是德高望重、声音洪亮的独身男子。就职时,要象征性地把原先的名字抛入海中,此后只称昭圣者。因此导师这一称谓是被赋予神圣使命的,导师象征有相当的知识和智慧。就这一点来说,导师是相当契合传统的Hierophant特质的,他们是知识和道德的传播者,是诊疗伤痛的行医人。以上是导师称谓的由来,也是对导师提出的标准和要求。
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体会就是对待学生要用真心,在生活上用严师慈父般的爱与关心呵护指导每一个学生。教育是一种传承,“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最好的教育,从来都是一种潜移默化而深远持久的影响。而导师的用心,学生也一定能够感受得到。
相对于本科阶段,研究生已经适应了在外求学的生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面临着学业和未来就业的压力,他们在生活中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师更要善于觉察学生的情绪,发现这些问题,做一个被信任的倾听者,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悟,帮助学生们消除心里的纠结,适时地给予建议和指导,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刚到88038威尼斯时我住在二分部,经常在下班路上与学生讨论工作,到家后会亲自下厨给学生“改善伙食”。我也常会买一些名人传记等励志书籍送给学生,鼓励学生遇到困难不气馁、培养坚韧的意志。学生们在国外联合培养之初,常常因为语言沟通不畅、学习环境完全陌生等原因,焦虑迷茫、状态消极,工作进展缓慢,甚至会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作为导师我经常打电话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指导学习和科研细节,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帮助他们走向科研正轨。
我始终认为,二十到三十岁的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变数最大的阶段。读书深造、择偶、就业,我们人生中所有最重要的选择和决定几乎都在这个阶段完成或奠定了基础。相比同龄人大多已经结婚生子,开始挑起家里的大梁,研究生们寒窗苦读多年,虽已成年却还没有经济独立,父母逐渐年迈,作为家庭的新生力量,他们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作为导师,我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选择,但也一定会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中肯的、更有利于未来的建议,尽自己最大努力避免他们走弯路。
在科研方面,学生作为刚刚接触科研的“小白”,更是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即使工作再忙,导师也要把学生们的学习与工作情况时刻放在心上。
回想起来,丑纪范先生就是这样对每一位学生的,真心真意爱护、全身心投入的培养。先生把自己毕生的精华心得都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选择正确的科学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而这也正是他培育出那么多优秀气象事业人才的原因。我一直记得先生与我第一次见面长谈的3个小时,先生从个人经历、求学心得,再到写论文的方法、做学问的技巧,都无所保留地对我一一道来,这也成为日后我向学生们传授的第一课。
我的硕士研究生大都是保研的学生,基本上在大四就会进入课题组。对每个刚刚进入课题组的学生我都会找时间谈话,看看他们自己的兴趣、特长,给他们分配一个适合长期研究的较难选题。在研究的起步阶段,学生会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这个阶段我会指导得比较详细,引导他们耐心看相关文献和专业书籍,研习公式推导,夯实学生的科研基本功,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和实际研究的基础,未来一般都能做出不错的成果。因为经常外出开会和交流,我不能手把手指导科研工作,在出差期间会通过邮件汇报、网络视频的方式检查和指导学生的科研实验。带学生出差时,在路途中、会议间隙都会随时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需要协助解决的问题我都会尽快地给予答复和处理,对他们在科研中迸发出的思维火花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进一步的细化指导。
做科学研究一定要严谨,科学家更要时刻保持冷静思考。教育从来都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科研更是如此,立竿见影、急功近利这样的词汇不该出现在科研之中。导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在学习工作中的经历和感悟来引导和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刻苦学习、独立思考、锲而不舍。
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导师因材施教、全身心投入培养是第一步,还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搭建好平台,发挥好引领作用。一方面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报告讲学,另一方面带他们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给他们机会在众多专家面前讲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学习最新的理论动态和科研前沿。
古往今来,对老师一词最普遍最全面的解释莫过于韩愈的《师说》中所写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现代的观念,“传道”可以理解为育人,“授业”指的是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解惑”就是教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用心”二字。导师用实际行动以身作则,以责任心和使命感言传身教,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多年经验的积累和远见引领学生们在科研的道路上一路奋进。这个过程唯有用心,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父母和子女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导师和学生也同样如此,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结果是能够独立地完成科研任务,成为在某个领域独当一面的专家。“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样的心态大概是培养指导研究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很好地保持年轻心态的法宝。唯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出现“一门几院士”的盛景,才能用心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简介】
黄建平,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一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从事气候研究,在半干旱气候变化的观测、变化机理和预测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原创成果。
文:黄建平
编辑:刘日瑶
责任编辑:彭倩
主编:彭倩